发布时间
嘿,检验各位语文路上的语学同行者,不管是习成正在念书的学生党,还是成语测试多年未碰课本却总爱在聊天里甩两句“画龙点睛”的老朋友,今天咱们来唠点实在的检验——成语这玩意儿,学了这么多年,语学你真能分清“差强人意”是习成满意还是不满意?知道“首当其冲”到底冲的是啥?我干了三十多年文字活儿,带过学生、成语测试改过稿子,检验也见过不少人把成语用得“四不像”。语学今儿就整这么个“成语测试cy”(cy取“check your 成语”的习成意思),咱们边测边聊,成语测试看看你的检验成语功底到底扎不扎实。
———成语啊,说白了就是老祖宗把智慧压缩成的“四字压缩包”——四个字里藏着典故、比喻,甚至还有古人说话的腔调。但正因为它太精炼,很多字面意思和实际含义差了十万八千里,这就导致不少人一看字面就瞎猜,结果闹笑话。
举个我改稿时遇到的真事儿:有位作者写“公司这次改革真是差强人意,大家都挺满意”,我当时差点喷茶。“差强人意”里的“差”读chā,是“稍微”的意思,“强”是“振奋”,合起来是“大体上还能让人振奋”,也就是“勉强还行”,压根不是“特别满意”!作者委屈巴巴说:“我看字面不是‘差一点让人满意’吗?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被字面“带偏”。
再比如“首当其冲”,好多人以为是“第一个冲上去”,但内里指的是“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”——“冲”是“要冲、要道”,古代打仗时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危险最大的地方。要是谁写“他首当其冲报名参加志愿者”,本意是想夸积极,结果听着像“他最先挨揍”,多别扭!
———废话不多说,直接上题!一共5道,都是生活中常被用错的成语,选最符合原意的选项(答案和解析在后面,先别急着看!)
1. “炙手可热”形容:
A. 东西很烫手,得小心拿
B. 人气很高,很受欢迎
C. 权势很大,气焰嚣张
D. 天气热得像火烤
2. “万人空巷”指的是:
A. 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
B. 家家户户都从巷子里出来看热闹
C. 巷子太窄,容不下万人
D. 人们都躲在家里不出门
3. “目无全牛”比喻:
A. 眼睛里看不到完整的牛
B. 技艺极其熟练,得心应手
C. 对整体情况缺乏了解
D. 牛的眼睛很小
4. “不刊之论”意思是:
A. 不能刊登的文章
B. 不需要修改的完美言论
C. 刊登后会被批评的言论
D. 刊物上的普通观点
5. “首鼠两端”形容:
A. 老鼠的头和尾巴都很尖
B. 做事犹豫不决,动摇不定
C. 两端都有老鼠出没
D. 形容物体细长
来对答案啦!先看表格对比正确选项和常见误解:
| 题号 | 正确答案 | 常见误解(错误选项) | 实际含义(解析) ||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|| 1 | C | B(很多人选“人气高”) | 出自《后汉书》,原指手一靠近就觉得烫,比喻权势大、气焰盛。现在常被误用于夸人受欢迎,但人家本意是“惹不起”! || 2 | B | A(以为“空巷”是没人) | 古代巷子是居民区,“万人空巷”是说大家都从家里跑到巷子里(比如看戏、庆祝),导致巷子外反而没人——形容场面热闹。 || 3 | B | A/C/D(字面直译) | 出自《庄子·养生主》,庖丁解牛技术高超,眼里看到的不是整头牛,而是牛的筋骨结构,后来比喻技艺纯熟到极致。 || 4 | B | A(以为“不能刊登”) | “刊”在古代是“修改”的意思(比如刻错的字要“刊削”),“不刊之论”就是“不用修改的言论”,形容言论精准完美。 || 5 | B | A/C/D(全错) | “首鼠”是“踌躇”,“两端”是“两头”,合起来就是犹豫在两个选择之间,拿不定主意。 |怎么样?是不是发现自己至少错了一道?我当年教学生时,90%的人会把“炙手可热”当“受欢迎”,把“万人空巷”当“街上没人”——这些坑,本质上都是因为只看了字面,没挖背后的故事。
———说了这么多“踩坑现场”,那到底咋学才能记住这些“四字密码”?结合我带学生的经验,分享三个“笨但管用”的方法:
每个成语都有典故,比如“负荆请罪”(廉颇背着荆条找蔺相如道歉)、“望梅止渴”(曹操用虚拟的梅林激励士兵)。下次遇到不懂的成语,先查查它出自哪本书、哪个故事——故事记住了,含义自然就明白了。我有个学生以前总把“叶公好龙”当“喜欢龙”,后来知道叶公画的龙太逼真把真龙吓跑了,自己反而吓得不行,从此再没用错过。
有些成语的字面能给点提示,但不能全信。比如“文不加点”(写文章一气呵成不用涂改),有人一看“点”就以为是“标点符号”,其实“点”是古代“涂改”的意思(用笔点掉错字)。再比如“不名一文”(一个钱都没有),“名”是“占有”,不是“名字”。遇到拿不准的字,先查古汉语词典,别自己脑补。
成语最常出现在经典文本里,《史记》《论语》《世说新语》里全是宝。哪怕现在没时间啃原著,多看看靠谱的散文、评论,注意人家是怎么用成语的——语境是最好的老师,看多了自然能感觉到“这个成语放这儿对不对味”。
———经常有人问我:“我就是聊天时说说,用错点成语至于吗?”我的回答是:如果是朋友间开玩笑,错了也无伤大雅;但要是在正式场合(比如考试、工作汇报、公开演讲),用错成语可能会让人觉得你“基础不牢”或者“态度敷衍”。
举个例子:领导让你写总结,你说“今年工作虽有小成,但仍有差强人意之处”,本意是想谦虚,结果领导可能理解成“你觉得自己干得还行,只是别人不满意”——这沟通效果,是不是大打折扣?再比如写情书,你写“见到你的那一刻,我首当其冲地心动了”,原本浪漫的话,突然多了点“挨揍”的喜感,多尴尬!
所以啊,成语不是“死知识”,而是咱们文化里的“活调料”——用对了,锦上添花;用错了,可能画蛇添足。
———好了,今天的“成语测试cy”就到这儿。不管你测出自己对了几道,重要的是意识到:成语是汉语的精华,学它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,更深刻地理解老祖宗的智慧。下次再想甩个成语时,不妨先在心里问问自己:“我真懂它的意思吗?” 这样,你的每一句话,都会更有分量。